解读文本:从问对问题开始
译者的话
当今谈论中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露西·麦考密克·卡尔金斯(Lucy McCormick Calkins)是不可绕过的人物。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是阅读与写作项目的开创人,几十年如一日主持工作。她深入纽约市的各大学校,与学校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长期合作,基于教室里的日常教学生活不断尝试创新,以此开发了一系列流传甚广、好评如潮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资源。《阅读教学的艺术》(The Art of Teaching Reading)是她的经典之作。
教学工作及其情境是纷繁芜杂的。作为教师,我们有可能陷入泥潭,穷于应付各种状况,对教育学生缺乏长远规划,也无心专注研究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不断地告诉我们,即便受诸多因素限制,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忘教学初心,那就是影响学生将来的阅读生活,以此为出发点改进阅读教学的环境和方法。我们有时可能会感觉焦虑和无助,但捧起这套书会让你平静和放松,回归生活的本质,找回希望,获取灵感。我们会少些抱怨,多些主动,基于不断的研究和尝试,坚定地将阅读教学的改进真实地往前推动。相信团队的力量,点滴汇聚终成大海。
这套书无疑是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的,而有关早期阅读教学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幼儿园或专注幼小衔接的教师借鉴。阅读教学是科学的、成体系的大工程,改善阅读教学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的参与和合作——不同学段的一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不同级别的教研人员及高校的语文教育研究者。这套书同样对英文教育工作者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也欢迎你们阅读原著。另一个不可轻视的阅读人群是高校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和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的观点是这套书应该是他们的专业必读书之一。
显而易见,这套书是针对英文阅读教学而撰写的。移植到中文语境,基于几位译者在教室里的尝试,基本的阅读教学架构和原则是适用的。与此同时,我们的确要着眼于中文的特殊性,创造性地运用其中描述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我的愿望是,我们书写自己的阅读教学的艺术,和卡尔金斯教授的版本对话,彰显中英文阅读教学各自的风采。因为该书的引进,我也期望国内读者多接触卡尔金斯教授的其他作品,聆听她的分享,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在社会高度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但愿这一天不会来得太晚!
(吴海玲 3e国际学校)
解读文本
从问对问题开始
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并非易事。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是凯瑟琳·佩特森(Katherine Paterson)写的。在文章中,凯瑟琳·佩特森回顾了自己的作品,仔细想了想自己一直以来要说的话。她写道:“审视我自己写的那些书,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流浪的小孩在寻找容身之处,但是我接下来看到的是一道来自这些容身之处的希望之光。在我的书里,特雷比西亚(Terabithia)明显就是伊甸园。”
读到这里,我把这些话抄下来,恨不得马上跑到教室,问那些低年级学生:“你觉得凯瑟琳·佩特森在《仙境之桥》(a Bridge to Terabithia) 里最想说的是什么?在《养女基里》(The Great Gilly Hopkins)里想说的又是什么?”我相信如果我能控制一下自己,耐心地等上两三分钟,肯定会有孩子说出什么来,但是,我知道我到时候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跟孩子们说:“你觉不觉得,佩特森在她的书里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小孩寻找容身之处的故事?特雷比西亚是不是代表了伊甸园,那个我们想象中的世界上最完美的地方?”关于“佩特森的书真正写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无意中找到了正确答案(毕竟,这是第一手资料)。一想到从此以后我教这些作品时再也不是两手空空,我顿时心情舒畅起来。作为一名阅读课老师,我一直渴望能够用传统的方式将一些传统的内容教给我的学生。口袋里有了正确的答案,我的自信心也因此得到增强,多好!现在我终于有了具体实在的东西,有了可以让学生抄到笔记本上并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
但是,真的会这样吗?在笔记本上写下“《仙境之桥》是一本关于流浪小孩寻找容身之处的书,不是一本关于桥、关于杰斯和莱斯利的友谊或者关于我们人类如何面对生命中惨重损失的书”,学生能得到什么?再说,即使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关于“码头尽头的光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于当年那个怀着满腔热情、渴望投身文学的小女孩来说,这个“正确答案”也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那是个错误答案,因为它让我相信,我自己在书上看到的东西毫无价值,让我相信我的反应完全不可接受。如果当时我的中学英语老师能说“我读这本书时,我很奇怪为什么大家都如此小题大做。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普通故事,它写的是……但是我也曾回过头去仔细看,想知道作者是不是想表达更深层的东西。我反复咀嚼‘码头尽头的光’那一幕,因为所有的变化都源于此。我也一直在思考,这码头尽头的光究竟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会受益更多。即便我对此给出的答案“天堂”确实很离谱、不着调,我的老师也可以这么说:“就暂时这样想吧,我们接下来再看看是否说得通。如果码头尽头的光指的是天堂,那么前几章是怎么和这里呼应的?”
教学生解读文本,意味着教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细致、周到地反思他们阅读的文本。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教给学生“青蛙和蟾蜍”讲的是两个性格不同的朋友,《仙境之桥》说的是一个流浪小孩寻找容身之所的故事,那么我们的目标未免太狭隘了。在我们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学生能够复述老师对一个文本的解读有何意义?
很多同事都严格遵守教师指导手册和“克利夫笔记”里的内容,我理解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中的太多人从小就被告知我们缺乏象征性思维。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我们关于作品的那些看法是肤浅、缺乏依据的。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这些所谓的“指导”,告诉孩子:“我不太清楚这本书真正在说什么,你呢?让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地好好想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对书的回应都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在于:“好的读者使用什么策略对文本做出了合理、明智的解读?”好的读者使用的第一个策略就是问一到两个下面的问题。
★ 这个故事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 关于这个世界,这个故事说了什么?
★ 关于我的人生,这个故事说了什么?
★ 这个故事对我有什么意义?
★ 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故事?
★ 整个故事想告诉我什么?
★ 这个故事真正是关于什么的?
★ 这个故事背后还有什么故事?
★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 如果我认真看待这个故事,我自己会做出什么改变?
★ 人们读不读这本书重要吗?他们为什么应该或不应该读?
文章来源 | 节选自《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有删减。
转载自 | 教育文摘周报
“阅读教学新视野”
[美]露西·麦考密克·卡尔金斯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内容简介: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The Art of Teaching Reading)是一套全面介绍阅读教学的实操性手册,也是美国大学师范专业及培训机构的阅读教学教材,作者露西·麦考密克·卡尔金斯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长期在美国中小学校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实验。丛书介绍了阅读的内容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策略,工作坊的组建、实施和阅读习惯的养成等,对国内中小学语文、英语教师设计阅读教室、图书馆,开展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设计阅读课程等,都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